近来,国外媒体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颇有不敬之语,其中有些是针对我国冷链货物的,称我国的冷链物流目前“尚在襁褓之中”。他们是从规模、设施和设备及管理等方面来评价我国冷链运输现状的。
冷库是保障冷链货物(主要是冷藏和冷冻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美国某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称,按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均值比较,我国冷库容量不到美国的1/8,冷藏卡车数量不足美国的1/4;从总量上看,我国冷库容量不到美国的1/16,冷藏卡车数量不足美国的1/9。此报告称,我国的冷链基础设施要在2017年接近美国的标准,至少需要投入1 0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我国缺乏冷链货物的配送网络,这比建造冷库和添置冷藏卡车更重要也更困难,因为这不是物流公司单方面努力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冷链上下游各方通力合作,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要统一冷链运输标准。可喜的是,标准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在2008年9月召开的第2届中国食品物流安全暨冷链系统建设洽谈会上,我国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已提上议事日程。
在装备和技术方面,我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冷藏箱在集装箱产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开始配备自主研发的新型冷藏箱专用机组。除标准不统一外,我国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和培训。比如,出口新鲜蔬菜时,货主和货代往往不考虑季节和气温而直接装箱。冷藏箱虽有制冷机组,但其设计以保温为目的,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使大批温度较高的货物降到规定温度,因此在降温过程中货物容易变质。由于冷链运输各环节交接制度不完善,又缺乏标准和检查手段,货损诉讼往往旷日持久。实际上只要将货物在冷库里预冷到规定温度,就可省去很多麻烦。另一个在冷链运输中常见的问题是,冷藏箱集卡或冷藏卡车司机在运输途中为节省燃油关闭制冷机组,到目的地附近再接上电源,这涉及常识问题,也反映出职业道德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任重道远,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在许多方面“补课”,千万不要在“襁褓”中就发育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