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革命就这样开始了。”马克•莱文森在描述1956年4月26日第一批集装箱装运启航时写道。在世界上第一部集装箱史《集装箱改变世界》中,他详细讲述了这个“箱子”怎样改变世界经济和消费生活。莱文森定义说,“对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来说,集装箱就是核心。”
以集装箱为核心,变化逐步扩散,从海运到港口、到整个运输体系、工厂选址与生产方式,再到全球贸易、消费方式,提到集装箱这个“盒子”,是因为它可能是和信用卡、麦当劳快餐、超市一样最重要的几项带来最大变革却毫无光环的创新,更是因为集装箱所蕴含的对我们提升制度化水平、模式化水平的启示。
集装箱的核心思路,是把散运的货物预先用集装箱装好,从而减少装卸的时间。。海运、港口不是一个单独系统,它还需要与陆地交通接轨,这样就导致了今天的铁路集装箱发展形势大好。
正因为如此,集装箱的渗透需要时间,在码头上货物处理节约的成本,并不会一下子反映到整个系统中去。莱文森写道,“当集装箱运输发展成了一个全新的海陆货运系统之后,它才开始对贸易模式以及企业选址产生影响。”当然,集装箱的变革史中有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集装箱的兼容性和规格的标准化。
集装箱的创新价值,常常会和模块化的价值混为一谈,这可能是因为集装箱也有把复杂性封装起来等特点,但两者是有着较大区别的,处理的是两类不同的问题,代表两种方向。按模块化重要研究者青木昌彦的说法,模块化从字面上理解是“将事物分解为模块(各个部分)、分工”。模块化的元素包括分解复杂系统为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对模块进行独立改进。而集装箱式创新,却是围绕反复运用的单一事物创造全新的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