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冷藏车,能在马路上飞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国内冷链物流风生水起的现状下,不少企业代表却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特种物流年会上,直言冷链物流中的诸多病症。
“设备的落后、技术的差距等问题无疑不制约着国内冷链行业的发展,更为要命的是,部分冷链物流中的‘无良企业’,为降低成本,经常采用中途停机(制冷设备)甚至采用非冷藏车冷藏运输货物。”一位参会代表曝料称。
当冷链物流下半场开打时,参差不齐、缺乏炼金术的国内冷链物流企业又该如何在这个“外资、本土、民营”共舞的大舞台上迈出自己的舞步?
市场需求 到底有多大?
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厂,年产肉6000万吨,且产量以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规模以上的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并每年以20%的幅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的冷饮企业4000余家,年产量超过150多万吨,且 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的乳品企业1500余家,年产量800万吨,且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且内每年以4%的速度逐年递增。
面对如此数据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越来越多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开始关注冷链物流。目前,国内冷链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一些原本不以冷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外资也纷纷掉转船头,转战冷链市场。
冷链企业几多愁?
然而在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数量“繁荣”的背后,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以冷链规模为例,日韩国家的规模是我国的10~20倍,而欧美国家也是我国的5~10倍。 目前美国冷库规模已达2000万吨以上。
再以冷藏车为例,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服务部销售总监孟志刚坦言:“目前我国冷藏车市场处于一种畸形状态——规模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而潜在的需求又因高昂成本的售价无法转化为现实需求。于是导致了”山寨“工厂众多,正规工厂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而在政府支持方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签名认为:“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验,监督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 以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和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说。”而在此方面国内尚存不足。以交强险为例,一般车辆交强险仅为2000元,而冷藏车的交强险却高达7000元。
政府能否有所作为?
在行业标准方面,应加强冷链运输标准和装备技术的建设;尽快完善和推行正在执行的标准。
不过业内专业也指出:“外资巨头蜂拥而至让国内冷链物流市场充满活力的同 时,无疑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外资的资本、技术优势非常明显,但并不代表国内企业毫无优势可言。在打法和套路上,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关键在谁更熟悉水性, 而这是由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