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以奥运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份完美?答案是,不计成本的投入和先进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同于北京百姓食物供给的特殊渠道。也许你要追问,那北京普通百姓食品供给的渠道是什么?与奥运食品供给存在怎样的差距?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最大限度地推广奥运冷链经验,北京交通大学兰洪杰副教授带领学生辛苦奋斗数月,完成了北京地区冷链物流的摸底调研工作。目前,调研已经全面结束,调研结果及相关建议已经上交相关部门,并有望成为北京冷链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本次调查采用查阅文献和统计年鉴、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调研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市农委、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食品冷链的供应链特性,将调研对象分为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等类别,针对各类企业,发放回收了51份调研表,并现场调研了其中规模较大的31家企业,有以大红门、华都肉鸡为代表的生产企业,以东方友谊、快行线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以新发地为代表的批发企业,以京客隆、超市发为代表的零售企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企业的冷链物流情况还算乐观,相比之下批发环节最为薄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冷链运作则较为规范。”对于这次调查的总体成果,兰洪杰副教授这样向记者描述。
批发零售一直是冷链物流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中以批发环节最难管控。批发市场管理者将摊位租赁给经营者,至于经营者是否严格按照冷链操作要求进行食品的存储和销售,管理者鲜有干预,加之冷链行业监管不力,导致作为生鲜食品主要流通渠道的批发市场的冷链运作极不规范。显然,批发市场并非冷链物流中唯一的薄弱点。在本次调查中,零售端冷链也引起了兰洪杰副教授及其调研团队的关注。据介绍,零售端冷链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在收货环节,目前北京地区大型商超冷链产品收货大部分在常温下完成,缺少封闭式收货月台,甚至食品暴露在常温下数小时,对食品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
在这次调查中,冷库是调研的重点之一。它同样也是冷链物流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人均占有量的多少,可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冷链物流水平的指标。根据兰教授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冷库人均占有量仅为美国的5%,冷库总量为50万~60万吨,其中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很难满足现代城市配送的要求。这组数据反映出,北京地区冷链仍处在起步阶段,冷链资源仍相对匮乏。事实上,作为冷链物流重要运输工具的冷藏车同样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市冷藏车数量为2405辆,约占北京市货运车辆的0.8%~1%,而英国这一比例为2.5%~2.8%,北京地区冷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调研所得数据,兰教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形成了近百页的调研报告。她向记者透露,这份报告已经提交到北京市商委,作为商委支持冷链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冷链物流可能成为2010年北京市的一个发展重点。相信,到时现存的农产品冷链缺失、第三方服务能力较弱、冷链知识宣传不够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兰洪杰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报告中关于北京市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些建议。她指出,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及冷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首先得到重视,这是改善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在此之上扶植第三方冷链物流标杆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的物流模式,以提高冷链效率和安全性,才能达到完善冷链系统的要求。同时,奥运期间的冷链运作经验也值得借鉴,比如鼓励商超夜间收货便是值得延续的做法。
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内部运营、消费者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协调,冷链物流运作水平才能得到整体提升。正如兰洪杰副教授所期望的那样,“冷链物流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我们也看到了近年来政府层面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会更为广阔”。